双11优惠,超级折扣进行中

活动时间:2019年10月24日-2019年11月11日

1、3折优惠价:88元/人/年;额外赠送20个用户数;

2、活动期间购买daydao产品且金额大于1W客户,
赠送3个月服务;金额大于3W的客户,赠送6个月
服务+2张定制报表;

3、活动期间的新客户,以后新增用户按50元/人/年
单价核算。


舆情行业干货 舆情管理=灭火?

舆情管理=灭火?

发布时间:2017/08/09  

2003年,青年孙志刚在收容过程中被殴打致死。彼时,互联网正悄然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通过网络,该事件迅速蔓延扩散,引发持续热议,舆情不断发酵升温。最终,在网友激烈的讨伐声中,存续长达数十年的收容遣返制度被废止。

1.jpg


“孙志刚事件”让人们初步认识到了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此后,人们越来越多地热衷于通过网络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互联网成为了社会舆情的重要集散地。

 

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具有突发、多发、多变等特性,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借助于网络的巨大传播效力,也可能成为引爆重大舆情的导火线。网络舆情风起云涌,也催生了舆情监测需求,于是乎,许多专业从事舆情监测、分析的服务机构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1

网络舆情受到重视

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网络舆情既可以监督政府履职,帮助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非理性的一面,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形之下,很有可能演变为舆情危机,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网络舆情新变化很快受到了来自政府高层的关注。2004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正式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为中共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意味着党政部门需要更加全面地倾听民意,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及时化解矛盾,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2006年11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重申了舆情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要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进一步表明做好舆情工作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

2.jpg 

 

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对舆情监测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在信息时代,企业发展除了做好产品和服务之外,还必须面对规避风险、树立品牌、竞品分析、行业把脉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能够从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中理出头绪,快速找到能为发展战略提供参考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作用也就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形下,舆情产业应运而生,关于其市场规模,从十亿到千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毫无疑问,舆情服务行业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2

舆情产业方兴未艾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舆情服务行业诞生之初,不少乱象也在随之衍生蔓延。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量淘金者蜂拥而入,除专业舆情研究机构外,不少商业网站、公关公司以及营销团队等各路人马也纷纷涉足舆情业务,一时之间,在“舆情服务”的旗号之下,灌水删帖、恶意炒作、造谣诽谤等现象层出不穷。

 

诸多乱象不仅对健康的舆论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也使得舆情服务一度被污名化,导致有人简单地将舆情引导等同于“灭火”,也有人误以为舆情分析就是教政府与网民斗智斗勇,更有人将“舆情分析师”打上“五毛党”的标签,对行业嗤之以鼻。

3.jpg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行业慢慢走上了正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历几轮市场“大洗牌”之后,一大批不正规的作坊式机构被淘汰出局,目前,从事舆情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媒体出身,在舆论引导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一类是技术起家,网络信息的监测采集是其优势所在;一类是高校或科研院所成立的舆情研究机构,侧重于学术研究,对舆情分析有着独到见解;此外,一定数量的党政职能部门也在开展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通过广泛汲取民意,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外界对舆情行业也逐渐摘下了有色眼镜,出现热点事件,听听舆情专家的分析意见;面对舆情危机,请专业团队协助处理,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常态。舆情服务也已成为不少政府单位采购清单中的必选项目,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购买舆情服务更是司空见惯,甚至可以说是彰显身份地位的象征。舆情产业,依然方兴未艾。

 

3

舆情管理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总书记所言,“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转型进程中,利益结构不断调整,必然伴随着众多社会矛盾的爆发。也就是说,网络舆情仍将持续繁荣,舆情管理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对于舆情服务提供商来说,要适应当前形势,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舆情的监测上,更要在监测的基础上,对舆情态势进行分析,预判走势,从而防范舆情危机;当出现舆情事件时,更要能够给出专业处置意见,帮助客户妥善处置舆情。

然而,在舆情处置方面,我们却时常看到,很多舆情服务机构都不过是在做表面文章,没有将落脚点放在查找问题根源上。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去年,国内某著名舆情公司的一名副总裁在帮助某地方政府处置一起警察打记者事件时,一边将记者斥为“SB”,一边指点政府:“当地有关部门到此为止,不理会这个事也是对的”“把火引到这个记者身上”“让社会、网民跟记者和报社撕”……

一位“高级舆情分析师”,言语粗鄙已令人大跌眼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简单粗暴的舆情处置手段,概括而言,其手段无非两点:一是“回避问题”,二是“转移舆论焦点”。不得不承认,如此手段常常能帮助当事者解除一时之困,因而颇有市场。但是,这类做法却更像是饮鸩止渴,非但没有从根本上清除隐患,还人为制造了新的对立,从长远来看,于政府、于社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作为舆情服务的提供商,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获取经济报酬的同时,更要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自觉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应对舆情事件时,要多从解决问题、纾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划线站队,对客户谄媚阿谀,投其所好,加剧社会的割裂,助长社会的暴戾之气。

优秀的舆情分析师,应该是一名冷静的旁观者,通过正确运用技术和专业知识,帮助消解这个时代的杂音,推动社会的持续良性发展。

 

作者:中周信息 陈郁 | 图片来源:互联网 | 服务电话:4008629966